摘要
撇开抗战后的中国国际地位实质问题不说,再来讲讲这个人民是否站起来了。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徐中约一针见血地写道:“国民政府不理解农民,看不到解决农民困苦的紧迫性,对农民的疾苦也就漠不关心。讽刺的是,国民政府官员继续生活在儒家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区别学说的阴影下,将农民鄙视为毫无生气、无足轻重的人,所以看不到农民大众的革命能力,因而也从未尝试去组织他们。恰恰就在这个被忽视的区域,毛泽东的天才得到了 度、最成功的发挥。一块造屋者抛弃的石头变成了另一个人的房屋之柱石。”在人民的主体被“抛弃”的时代,恐怕不能说他们站起来了。
《炎黄春秋》年第八期发表的茅某轼的文章《中国人民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以下简称茅文),遗憾地说,失实的地方实在不少。特别是关于中日两国在二战后的发展的内容。
茅文是这样描述的:
茅文说的“(日本)人员伤亡近千万”不知是从何而来?肯尼斯.韩歇尔(KennethG.Henshall)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ofCanterbury)日本研究所教授,从事日本研究三十余年,是一位 的日本史研究专家。他在他的名作《日本小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下同)中写道:
《日本小史》英文版由麦克米伦公司于年出版,年麦克米伦公司又推出该书英文版的第2版,一直是欧美图书市场中日本历史类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该书史实叙述写到作者执笔那一年,书中所引用的材料也是 的。作为公认的通识教材,该书被推荐为历史系学生选修日本史、日语系学生修读日本史的教科书,也是普通读者通览日本历史的佳作。
因此可以说,茅文中的“(日本)人员伤亡近千万”是无依据的,因而是失实的。
茅文的下一个数字更为失真。他写道:
这个“大家”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大家”,但肯定不是“历史大家”。正好《炎黄春秋》在年第六期中有篇文章“《大公报》记者笔下的苏军日侨和内战”,文中这样写道:
这个“大家”中的日本人说日本复兴只要五年!再看另外一则更有说服力的资料。梅汝璈先生是国民党政府时期我国法学界权威,曾被任命为我国参加“远东军事法庭”的首席审判官。当年他从报纸上读到 政论家欧文·拉铁摩尔论战后日本问题的文章时,便立即剪下寄往国内,并在日记中概述了原文的观点:
因此,茅文中的“大家认为日本在一百年之内再也无力恢复”也是失实的。
茅文对国人“不争气”很有些忿忿然。又讲了国共内战的死伤“几百万”和建国后的死人的“数千万”。这两个数字也有玩味之处。几百万怎么产生的?中国近代史 专家,美籍华人徐中约在其权威之作《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下同)中写道:
无须赘言,这就是“死伤几百万”的起因。
把“死伤几百万”说成是中国人不争气也是失实的。因为不争气的只是国民党。所以,“国民党彻底丧失了民心,人心很快倾向共产党。”“因此共产党能得民心,打败了十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把蒋介石赶去了台湾。”这难道不是把国民党领导中国人民貌似“站起来”的问题的实质说清了吗?
关于茅文中所说的“数千万”的问题(对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暂且不表),把这和“几百万”混为一谈,本身就是有悖历史定论的。死人的事情主要指的是“大跃进”期间(坊间流传的其它例如“文革”期间的死亡人数更不靠谱,在此不赘)。对于这段历史及其原因教训,专家学者论著很多。《剑桥中人民共和国史》第九章《社会主义统治下的农村》之《社会改造(-)》中是这样写的:
回过头来顺便把“数千万”以正视听一下:年出版的中共党史第二卷写道:
这个数字当时引起一些人的炒作,称:
实际上,这个“减少了万”是沿用了年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论述。到年,又有人以发现“新证据”为由头拿出来炒作,还辅之以“惊心动魄”这样的词汇,是什么意思,就不用笔者解释了。至于“大跃进”的教训,当然要吸取。
茅文说:
关于年以前中国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专门的论述,其标题是:《党在年至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在此不赘。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日经济发展对比的具体情况。
首先来比较中国和日本二战后的情况,先看中国,徐中约的《中国现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年1月 版注:该版本关于抗战期间的内容与港版一致)有如下表述:
二十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同样可以从这部著作中寻找参照:
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泰斗费正清在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年版)的“新秩序问题”一章中也写道:
撇开抗战后的中国国际地位实质问题不说,再来讲讲这个人民是否站起来了。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徐中约一针见血地写道:
在人民的主体被“抛弃”的时代,恐怕不能说他们站起来了。
再来看看日本:
茅文说:
这段话不知是说日本恢复经济用了20年,还是20年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上都不对。国内外所有主流史书都是这样记载的:
简单地说,“恢复”用了大约10年,“世界第二”用了大约33年。当然,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除了日本自身的不懈努力,美国的因素的作用也是极其关键的。
“日本战败,日本工业几乎全部被毁”果真如此吗?
美国的约翰.W.道尔(JohnW.Dower)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和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其中研究日本的力作《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三联书店出版年9月)则获得了年普立策非虚构类作品奖;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图书奖;年班克罗夫特奖;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年以来亚洲历史杰出图书);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图书奖,并列入;“美国读者书目”中的“年 图书目录”;年《洛杉矶时报》历史图书奖。其权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他在该书中写道:
实际上,这个数字来自于日本官方的《经济安定总部战后经济政策资料》。日本战后经济的复兴并不是在“日本工业几乎全部被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东北,当年才算是“废墟”。
接下来谈谈日本经济复兴的几个关键点,资料来自《日本小史》,其观点与《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基本一致,可以说是研究日本的主流学者的共识。
1、因为
所以
可见如果没有美国的指导帮助,日本的战后经济还不知道多久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2、但是,即使如此,日本经济还是不大争气。美国出自于自身战略利益的推动,日本终于盼来了崛起良机。 使日本经济很快走出了“死胡同”,
3、日本战后经济增长的奇迹原因复杂
该书随后列举的主要是日本国内因素,为节省篇幅,不再一一列出。笔者没有否认日本自身因素重要性的意思。笔者在此重申,笔者并不否认日本战后的高速发展,但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或者是随心所欲的数据史料作为依据,显然是不严肃、不严谨的。也是容易误导读者的。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笔者最为佩服的还是梅汝敖先生。他在东京期间就已经看到了中国这个“战胜国”和日本这个“战败国”的实质性的问题,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
笔者曾在《炎黄春秋》年第11期上发表过《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站起来》一文。当时收集了不少资料。这篇关于中日经济发展对比的文章,是笔者根据当时收集的资料中的一部分整理出来的。现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后来茅某轼先生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比如,他承认自己年纪大了,讲话写文章时有些数据懒得去核实,可能是搞错了。还有,他承认毛泽东在医疗卫生方面搞得好。
希望茅某轼和他的朋友们在新时代有更多的新认识。在实现中华复兴伟业的道路上,咱们可以携手砥砺前行。
赞赏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