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G20”征文活动如今正如火如荼的举行着,小尚的邮箱也是收到了不少峰会佳事,翻阅其中,有一则“上城城站老街”让人印象颇深,读完一下子把记忆拉回了旧时光……
讲述人:唐培华,66岁,原杭州公交集团的技师,现任采荷三小的劳动课老师。多才多艺的他出生在上城,曾经住红星剧院附近一个叫做“石牌楼”的老地方。
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为支持城站广场扩建,唐师傅全家和这里的邻居们全部搬迁到了江干区三里亭,成为了杭州市第一批拆迁户,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然而已经6旬的他总是记挂着这个出生、成长、成家的地方……
(唐老为此将这些记忆绘成了漫画)
就让我们跟着唐老的记忆去追寻一段不为人知的老历史。
我家原来住在城站附近,那地方老名叫“石牌楼”(今西湖大道口)。这儿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火车站近,所以这里便成了历代商贸必争之地。据祖父说:上世纪初这里就门庭若市了,最有名的要数“悦采坊”的南货,“华成烟草”的“老刀牌”,“徐记茶楼”的大书。当然还有我姑夫当时最时尚的拼装汽车行。
(老城站广场)
(如今的城站广场)
早年说起“石牌楼”,市面上流行这么句顺口溜:“城站火车响,阿徒(大)进跃账”(杭州话有钞票进账)。五十年代末,上海滑稽剧团杨华生来红星剧院演《阿毛乘火车》,曾光临“老南安”就餐,饭后他留言道:“游过三省六码头,难过杭州石牌楼。”虽然是戏言,但足见“石牌楼”在江湖上的魅力,着实可与上海“十六铺”(码头)媲美。
(老城站前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已然成为杭州最美的迎宾窗口)
说到这里再插一段与老街有关的趣事:年红星剧院奠基,当时因资金问题,工程建建停停,兴许天助人愿,挖地基时居然挖出了二甏金子。结果红星剧院不但提前竣工,还爆出了“石牌楼”趣闻。
(老城站出站口)
(靓丽的出站大厅清爽整洁)
据史载.清朝年间太平军攻打杭州时,“石牌楼”一带受过重创,所以这一带的街面房基本上都是在民国时期重修,前店后场的木结构穿品房子,属典型的江南风格。有趣的是各户人家之间只隔了道板壁,隔壁邻居家发生什么事,今天吃什么菜,无需出门全都知晓。我想杭州老话“当心隔墙有耳”,也许就是这个出典。
(年3月,杭州市的一些少先队员来到城站火车站学雷锋。叶国兴摄)
杜金泉是我的姑夫,年轻时在这里最时尚了,用多年跑“单帮”挣进的钞票,收购了一些旧“福特”、旧“道奇”汽车上的配件,自己拼装了一辆烧木炭的汽车,每当这辆车挂着炭炉子在街面上行驶时,总会引来无数路人驻足看稀奇。用现代眼光来点评的话,他实属为杭州发展汽车工业开过先河。
(邮政大厦还依旧伫立在城站)
(城站的钟楼成为新的地标)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石牌楼”的房屋基本上都到了危房期,要不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撑,恐怕早就塌了。那时候我父亲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戴上耳机收听气象节目,若闻有雨,立刻发预警,未雨绸缪,备好盛具,以防不时屋漏之需。
(网络配图)
每当夏季来临,屋里热得像西游中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但家中既无电扇,更谈不上什么空调,只能弄巴扇子摇摇,所以我从小对“热锅上的蚂蚁”这一句话感触颇深。不过父亲的办法总是特别多,他为每个人准备好了竹榻、凉椅等,待门口太阳一过,招呼我们找出吊桶,到对面金先生的墙门里吊来井水,把家门口的人行道冲凉、再在凉具旁点燃一盘蚊虫香,组织一家数口,晚上露宿街头,嗨!这办法真是凉快、又省钱。我曾几次把此事讲给后人听,都说不可思议。可实际上这些情景当年确确实实发生过,一点儿都不夸张。
(老底子的杭州大家都喜欢“困马路”)
“每晚八点,不见不散”这是现代杭州人看电视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可回想当初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当时的人就没有这个眼福了,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时自有当时调节精神文化的方式。
(杭州“小热昏”名震一时)
今“杭州台电视台开心茶馆里笑星“穷开心”的父亲“小辫儿”,每晚七点总会在“石牌楼”原华成烟草公司门口空地上挂起一盏走马灯,头戴小辫儿,站上条凳儿,左手提面锣,右手抄块板,念念有词唱道:“小锣敲起嚓朗朗,时间还早开头场……”如闻结集号,四邻八舍们纷纷停下手中在做的事情,快速向老地方云集,我是最及时了,每晚的舞台(条凳儿)总是由我赞助,所以我每次能享有与众不同的“特殊享受”,免费得到梨膏糖两块。
(杭州开心茶馆里的“开心”们给大家带去开心)
“小热昏”曲终后,下一场说书的“筱一飞”登台了,他的噱头比钵头还要大,如有一次在听众中有位家长肩膀上骑着个小孩子立在前排听书,挡住了后面的视线,筱一飞不是直接指责,而是在说书中插段笑话:“你们看这位可爱的小朋友,爱祖国、爱人民、爱吃梨膏糖,今天优先尝一尝,(把一块梨膏糖递给小朋友)不过有个要求,稍微站到后面点。好!大家帮忙拍拍手,谢谢这位“三好伢儿”,随着众人的拍手声,既解决了问题又照顾了场子,还等来了迟到的观众。“筱一飞”的大书《济公捉拿华云龙》《火烧红莲寺》足足可说上二个月,日日爆满。街坊们就是连续站着听三个小时,也不会感觉累。
(夜晚的城站也格外醒目)
儿时的经历往往是一生和记忆,G20在即,听说今日城站今非昔比,于是决定故地重游,一下车惊呆了!要不是邮政老楼尚在,真已为到了异国西欧,周边写字楼高入云端,立体连道纵横交错,好一派大都市气派,变迁使我这个“老上城”一下子变得像如刘姥姥进大观院,看什么都叫新奇“城外人”。
杭州发展之快,我们用心在感受
部分图片供稿:团区委
编辑:祝雪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