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是什么?侨是桥,思念的桥。是对在海外亲人的思念,是对在故乡亲人的思念,是对在人间亲人的思念,是对在天堂亲人的思念。
口述:朱柳华、朱绍华、朱苏华
记录.辑文:张敏
我骄傲,我是南侨机工后人
今天(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4周年纪念日。天上的月亮和当年一样的圆,她当初看到了父亲回国抗战的那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也看着我们将这一切告诉我们的后人。
我们的父亲朱英明,年出生在南美的巴西。我们祖籍广东台山。祖父早年为逃避清政府追杀漂洋过海去海外讨生活,最后定居在巴西,后来娶一华裔女子结婚成家,祖父共养育了他们兄妹五人。成年后的父亲,凭借着年轻人的勇敢和好奇心,一边工作,一边周游世界,一路辗转,最后来到了缅甸曼德勤省定居。
我们的父亲,十七岁以前,一直与家人过着宁静祥和的日子。至年9月,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父亲他们从收音机里感到了局势的紧张,但现实又让他们感觉战火距离缅甸很远。
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我们多难的祖国开始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蹂躏和奴役,父亲他们只能在心底祈祷祖国早日摆脱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奴役。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为避免日军对美英殖民利益构成新的军事威胁,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物资援助,运输这些物资急需司机和修理人员。为解决此问题,年初,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致电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请求陈嘉庚先生在南洋招募汽车司维修人员和司机,以帮助中国抢运抗战物资。
陈嘉庚先生接到电文后,即刻与诸位侨领开会,并于年2月7日以南侨筹赈总会的名义,发出《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第六号通告:“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修理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地华侨筹赈会或分支各会接治。”南侨总会各有关领导人身体力行,在自己所在的侨居地,穿街走巷,发表演说,动员热血青年积极应招。
在招募南侨机工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个群体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在多名应招南侨机工中,竟然还有四名女性女扮男装参加到南侨机工的队伍中。其中一名叫白雪娇的女教师,在辞别父母的信中写道:“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里起着数次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心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虽然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后来,这封家书被刊登在马来亚《光华日报》上,鼓舞了许多爱国华侨。至当年春节前夕,第一批应招的华侨机工就有80名,其中新加坡32名,马来西亚48名。
年,我们的父亲已是25岁的青年人了,不但会开车,而且干得一手好技术活,车、铣、钳、电工、制图等样样拿得起。当父亲在缅甸看到南侨筹赈总会发出的《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第六号通告后,心潮澎湃,也决定报名应招。父亲回忆说:在报名前,我也有过深深的思考,我这一次去,便是切断了我目前堪称满意的工作与生活,将来不可能复得,万一有什么闪失,双亲谁来赡养?但我是一个年青力壮的炎黄子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应该为民族的生存贡献个人的一切,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家人知道父亲决定回国支援抗战后,心里虽然一万个不舍,都毅然同意父亲奔赴祖国,为国效力。不久,在陈嘉庚和南侨筹赈灾总会的组织下,年8月父亲和他的南侨机工伙伴们乘法国游轮前往越南,在甲板上,大家身着机工制服,唱起了歌曲《再会吧,南洋!》、《义勇军进行曲》。行前,仰光各行各业代表前往码头,为南侨机工们壮行。
几天后,父亲和他们那群南侨机工伙伴在越南海防登陆,再转乘滇越铁路来到云南昆明。父亲被分配到西南运输站,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父亲就与他的伙伴们奔赴滇缅公路了。
听父亲说,当时由南侨总会组织回国的华侨机工前后有十五批,共计三千多人。这些华侨机工来自南洋各地,他们的身份有工程师、教师、技术员、商店经理、店员、医生、工人、党派领袖等,当国难当头,他们毅然抛开南洋舒适安稳的生活,辞别亲人,满怀爱国激情,踏上回国抗战之路。“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是南侨机工们当时常说的话。
在这张黑白照片中,父亲等人身着衬衫,头发梳得整洁光亮。回国之后,他们把头发剃了。为什么?是为了共赴国难,他们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这些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面临着道路艰险、塌方、翻车,日军飞机的轰炸、病痛等生死考验,他们都无所畏惧。
从年1月起,青岛、崇明岛、厦门、连云港相继失守。年9月,日本军部发表“遮断航行”宣言,日本海军宣布要封锁中国全部沿海港口。武汉会战期间,为了切断中国香港—--广州—--武汉这条补给线,日军将目标对准了广州。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4个月后,海口失守。至此,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全都落入了日军的控制中,中国最重要的军事武器运输补给线完全中断,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时刻。当时,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前线将士在浴血奋战,急需及时补充武器弹药。当时,滞留在中缅边境遮放、芒市等地的军用等物资已逾吨。
七七事变之前,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未雨绸缪,说;“一旦中日之战全面爆发,日军必然会断绝我国东南港口。那时候联通外部、输送物资的唯一出口只有滇缅一线,因此应该赶紧着手修建滇缅公路。”年11月,战火已烧到华东地区,国民政府急忙委托云南省政府修筑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经畹町,直通缅甸境内的腊戌公路线,全长公里。滇缅公路穿越横断山脉、怒山、高黎贡山三座大山;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三条大河。所经之处山高水急,坡陡路弯,八十年前在这样的高山大川中修筑公路,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救亡图存,当地的彝、白、傣、苗、汉等十个民族的15万民工,硬是靠着肩挑手扛,用最原始的方式在8个月的时间里,将滇缅公路修建完成。当年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报道了滇缅公路修通的情况,并称:“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
父亲曾说,其实滇缅公路根本算不得是条合格的公路。滇缅公路非常简陋,路面基本上是用碎石铺就,塌方时常发生。父亲和他的伙伴们天天开着车盘山而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谷大川。沿途坡陡弯急,惊心动魄,车毁人亡的惨剧随时都会发生。为了避免翻车,南侨机工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走到上下坡陡,又遇到急转弯的窄路,他们就在急转弯的地方铺一块木板,前轮开过之后,后面靠外的车轮正好可以从木板上轧过,这样就可以避免后车轮悬空而翻入山谷了。
除去路途上的险情不说,在运输途中,日军的飞机经常在头顶上盘旋,看到汽车就投炸弹,很多司机这样牺牲在行车路途上。自年2月18日开始,南桥机工们就一直日夜兼程地行驶在这条连骡马都不愿意走的公路上。车队在缅甸的腊戍装上货物后就出发,终点是云南昆明,全程一般要走6天以上。父亲他们有时白天开车,晚上就睡在驾驶室里。因为他们大多开的是美式道奇汽车,所以许多机工幽默地称之为“道奇旅馆”。白天遇到日机轰炸,父亲他们就利用地形将货车隐藏起来,夜里关了车灯再摸黑行驶。父亲说:还有很多机工是病亡的。由滇西到缅北一带的大山中有瘴气和毒蚊。许多机工被毒蚊叮咬后,患上疟疾。许多机工由于缺医少药,患上疟疾后只能等死。在经历了战火、车祸和瘟疫后,名南桥机工最后幸存下来的仅余人,父亲就是幸存者之一。
年5月,为阻止日军进攻,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惠通桥(此桥位于云南保山怒江上),被中国军队炸毁,由此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们才离开了这充满血与火的死亡之路。据相关资料记载:自年至年三年间,名南洋机工通过滇缅公路抢运回国的战略物资占到了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物资和装备的一半。
父亲时常为在一起出生入死的南侨机工感慨流泪:当时,我们南侨机工是有薪水领的,可大伙几乎没去领过薪水。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我们连性命都可以舍弃,薪水对我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我们那么年轻,就凭着一腔的爱国热血,告别父母妻小,一脚油门冲上死亡的征程,想的就是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父亲告诉我们:当年归国抗战的余南侨机工中有近三分之一在抗战中英勇牺牲,近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洋,还有三分之一留在国内为祖国建设继续贡献力量。
南侨机工们在云南的驻地是保安,父亲在这里认识了在此做工的母亲。年5月后,母亲随父亲先到了缅甸又回到了祖国,我们兄妹先后出生。为了纪念他在祖国的抗战经历,我们兄妹五人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华”字。
年12月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带着母亲经香港回到广州,靠开粥店养家糊口,后来父亲进入广州新民机器厂工作。年,父亲应征调往湖南怀化辰溪兵工厂(也称厂)并晋升为技师。年,父亲作为技术人员支援常德电厂工作,返回辰溪兵工厂时,才知道自己因为和领导因技术问题发生争执而被划为右派分子了,工资也从老八级的元,降为普工的15元。年,父亲调往湘潭江麓军工厂(也称厂)工作,虽然头上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父亲依然无怨无悔地勤奋工作。年的一天,我们在江麓厂区碰到曾经的老厂长刘金林,他说:“你父亲真的了不起!他当年画的图纸,江麓至今还在用。”因父亲的右派身份,按当时的政策不适合留在军工单位工作,故年,父亲从江麓厂调到了湘潭电机学院,一直工作到退休。父亲的右派问题直到年才得到平反。
年元月,我们平凡却令人尊敬的父亲带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我们兄妹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追悼会上,时任湘潭市副市长王宋大为父亲致悼词,王副市长在悼词中充分肯定了父亲为祖国、为抗战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称父亲是南侨机工的优秀代表。江麓机器厂副厂长、泰国归侨江松水也在发言中对父亲在祖国建设中做出的贡献给以充分肯定。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纪念日,7月7日是“七七事变”发生84周年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父亲和他的南侨机工伙伴们及所有为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先烈们。面对今天强起来的祖国,我们可以欣喜地告慰父亲和他那些长眠在滇缅公路上的伙伴们:今天的中国人民不再受外来势力的欺负、压迫和奴役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变为现实。
“斯人已远,其神益彰”。父亲舍家为国的赤子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南桥机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操,在今天愈显珍贵。作为南桥机工的后人,父辈舍家为国,为维护和平,崇尚正义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至生难忘,在缅怀先烈历史功绩的同时,也要让年轻一代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将传承父辈爱国爱乡精神,无愧“南侨机工后人”这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称号。
编辑:方延川
.7.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