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9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20周年,伟人已逝,但他仍然活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邓小平的一生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他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也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留下的生活印记,点点滴滴,折射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风范。
正值此际,
江报君获得了一些珍贵的照片
在临时接待室,邓小平“配合”摄影师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邓小平一行来到码头,徐洪庆以起重机为背景,拍下了一张比较理想的相片。
讲述人:徐洪庆
年2月4日,邓小平、彭真、杨尚昆、胡乔木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甘化厂视察,9点多进入会议室。“我的相机很落后,一到室内,光线一弱,就很难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负责拍照的徐洪庆心里十分焦急。就在那时,正在讲话的邓小平似乎注意到了徐洪庆,于是停了下来,静静地对着镜头,直到照片拍完,邓小平才继续讲话。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能清楚地记得他(邓小平)那平和的表情。”徐洪庆说,这次拍摄令他终身难忘,也让他信心倍增。
邓小平一行在会议室坐了不到半个小时便乘车去厂区视察,先到了纸浆车间抄浆工段,再来到码头。只见西江上满载着甘蔗的船只在江面穿梭往来,甘蔗被两台起重机按顺序吊放在磅台上过称,徐洪庆马上以此为背景,按下了相机快门。
“当时,小平同志手握拐杖,走路很慢,一句话也不讲,另外后面还跟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是他儿子,开心地吃着桔子。”徐洪庆回忆说。
徐洪庆不仅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些珍贵的时刻,还在文革时,费尽周折,冒着生命危险才把这些相片的底片保存了下来,如今,这些照片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令他倍感自豪。
回忆是无价的!
今天咱们要为大家呈现的这组
老照片
可谓是绝了!
新会的后都没见过!
双层巴士大家都见过吧~
广东第一辆双层巴士就是
南粤第一辆双层巴士memory讲述人:罗开传
上世纪的年,正是大跃进年代,佛山专区汽车运输总站江门车站(现江门汽车总站)和江门车辆厂(现江门汽车制修总厂)职工联合组装制造一辆双层巴士。
据江门车辆厂的老职工龚守义师傅(现年87岁)回忆,当时总站领导决定在江门制造一辆双层巴士,在那个年代,厂房、设备、设施比较简陋,在这种情况下,江门车站和江门车辆厂职工分工合作,江门车站负责制造车厢,职工们参照香港双层巴士车厢的款式制作铁木车厢,木料做骨架,铁皮封车厢;江门车辆厂负责用“道奇”厂牌的引擎、变速箱、前桥、后桥、传动轴、方向机、大樑等经过大修或维修后进行总成装勘,最后由两个单位制造的两大部件进行整车装勘。在制造的过程中,职工采用土法上马的办法,群策群力,加班加点,连续作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江门制造出第一辆双层巴士。
兴高采烈的职工们开着这辆“江门车站第一号”双层巴士,敲锣打鼓地去佛山向大跃进献礼。由于是双层巴士,在当时的老城区道路条件下运行,个别老城区马路之间横拉的电线比较矮,不够高度,车辆通过此路段时往往要用竹竿把电线往上顶高后才能通过。
江门制造的第一辆双层巴士,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进入了“博物馆”,但它毕竟在广东交通史上记入史册。
来自一张旧照片的动力memory讲述人:陆月如
这是我儿时唯一的一张个人照片,也是我弥足珍贵的宝贝。这一张照片是当年小学校长的不经意之作。照片里的我瘦瘦的,穿着校服,扎着马尾,戴着一个塑料发箍,正在认真地听讲,旁边戴着老花镜的林美韵老师正指着书本指导。
那是年,我正在外海东南小学读三年级。那年我被老师推选参加镇上的故事大王比赛,老师放学后留下来给我指导。在比赛前一天,林老师握着我的手说:“月如啊,你的悟性高,明天的比赛你就放胆去讲吧,我对你有信心!给你买了一朵漂亮的头花,明天你一定是全场最靓丽的一个!”凭着林老师的一席话,我满怀信心地与镇上25名选手过招,最后勇夺第一名。
我捧着奖杯回到学校,林老师和同学们竟站在门口迎接我,随后校长在学校广播里宣布:“同学们,今天三年一班的月如同学在故事比赛中取得第一名,为学校带来零的突破,可喜可贺!”接着,来自各个课室热烈的掌声在校园里荡漾开来。自那以后,我成绩名列前茅,为学校争得不少荣誉。
时隔二十多年,那段回忆一直不能忘怀。林老师的话语犹在耳边。我珍藏着这张发黄的照片,成为我一生努力生活与工作的动力。
怀旧江门
memory讲述人:周峻雄
这是父亲周云于年5月1日游览江门时拍摄的一幅照片。随着解放江门的大军进驻,他在长堤边记录下渔舟晚渡好客情的影像。被当时江门的繁华和美丽景色所深深吸引,由部队退役后,父亲便一直留在江门,并这里生根开花,我家三兄弟就成为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江门人了。
往期精彩“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全家福memory▲上世纪八十年代黄伟明在家里拍的全家福。前排为父母,后排站序:黄伟明(左一)和二弟(左二)、三弟(左三)、四妹(左四)
讲述人:黄伟明,退休职工
照片是我们家在原堤西路号“七十二家房客”家里拍的老照片。
我们住的地方之所以叫“七十二家房客”,是因为那座楼有四层,一楼是仓库,二三四楼是住宅,一个门口上去,刚好72间房,住了58户人。七十二间房每间只有9平方米,有的一家三四口就住在里面。我家6口人住了两间房,18平方米,照片里是我们家的其中一间房。
因为住的地方很狭窄,没有冲凉房,也没有厕所,洗澡的时候只能用水盆打水回家,一人洗澡其他人都得出去,上厕所只能到楼下工人文化宫旁的公厕。整座楼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用一个电表,所以每家只能用一盏15瓦的电灯。后来,我家经济好了一点,才单独安了电表,购置了电冰箱、音响等电器,就是大家从照片中见到的电器。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伟明(左一)和二弟(左二)、三弟(左三)、四妹(左四)在楼顶合影
上面照片里的楼顶,是大楼里年轻人的乐园,天气好的时候,年轻人就在屋顶上晒太阳、放风筝,因此也经常把屋顶瓦片踩烂,修房子的师傅对此非常生气,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有意思。
大楼里住户工作五花八门,有医生、警察、裁缝、杂工……虽然条件艰苦,但七十二家房客非常团结。上世纪80年代,住户陆续搬离,大楼也成了危楼没人居住至今。去年开始,几个老街坊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