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挖开兔子洞爱丽丝漫游奇境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01

一本被当成童话书的哲学书

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出生于年。是一位逻辑学家和数学家,他有家族性的口吃,在介绍自己的名字“道奇森”时会说成“道…道…道奇森”,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渡渡鸟”。

但是道奇森并不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相反,他是一个很幽默、很会讲故事的人,还是字谜游戏的专家。一次他照看朋友家的三个小姑娘时,给她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这是这三个小姑娘中最小的一位的名字。这个故事叫做《爱丽丝漫游奇境》。

在故事中,爱丽丝进入了一个兔子洞,进入了一个新世界,那个世界里除了有会说话、戴怀表的兔子,没有脸的猫……还有一只严肃的渡渡鸟。在这个故事出版时,道奇森用了笔名:刘易斯·卡罗尔。

这本书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在在一百五十多年后,在许多大学里,如果要学习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本书基本上是必读书。

美国学者伯纳·派顿在他所著的《身边的逻辑学》里,第十章的标题是《爱丽丝的逻辑》,这一章专门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逻辑问题。伯纳·派顿说(这本书)“给予读者逻辑与哲学上的乐趣”“在爱丽丝的故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奇异、复杂的谬论,它探索语言使用与滥用的可能,而且以清晰思考的规则、非形式与形式逻辑、符号逻辑与人生的广泛知识为基础。”

台湾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董事长杨茂秀先生在《挖开兔子洞——深入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推荐语中介绍:他年参加一场语言哲学的研讨会,会议开列四本参加讨论的必读书,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其次才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英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他的元典级著作《控制论》和《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中,他多次引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情节,与现实世界做对比分析。逻辑学家贝·洛隆在《数学家的逻辑》一书中引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原文。

理所当然,这个故事也是许多经典故事的灵感来源:《绿野仙踪》里的飓风、《纳尼亚传奇》里的衣橱、《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的书,都像是爱丽丝到达另一个世界要经过的兔子洞。

02

一本好玩儿的哲学书

为什么一个给小朋友讲的童话书会成为变成一本哲学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很多哲学问题,而且又讲得很好玩儿。

比如其中有一段讲:

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之后,她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然后她就疑惑起来:我还是不是我?如果我不是我,那我究竟是谁?

然后她就把自己认识的和自己同岁的小孩子想了一遍,猜想自己是不是变成了别的小孩子。她是靠什么判断的呢?她先肯定自己不是艾达,因为艾达的头发能系上长长的发卷,而爱丽丝的头发根本系不起发卷来——这是根据外貌判断。然后她又肯定自己不是梅布尔,因为爱丽丝觉得自己懂很多事,而梅布尔什么也不懂——这是根据人的思想、智力判断。可是她又不确定自己现在是不是懂很多事,于是用算算术、背诗来测试自己的思想和智商,结果算术算成四六一十三,背诗也背得全不对。于是她哭起来,觉得自己真的变成梅布尔了,要住到梅布尔家那座冷清、什么玩具也没有的小屋子里了。然后她就打定主意,如果有人在这个洞里找到她,她要先问“你告诉我,我是谁?”如果别人说的那个人是她想当的,她就上去,如果不是,她就呆在洞里,直到她成为另外一个人为止。

这段故事看起来挺好玩,也挺荒诞:人怎么可能变成另一个人?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我们平时是怎么确定“我是我”的?外貌?知识?思想?智力?

我们一般都会根据这些方面来确认别人是别人,比如你早晨到学校,看到老师,你是根据他的模样来确认“他是他”的。

但这些都会发生变化,而且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你刚生下来时只有一尺长,根本谈不上有知识、思想和智力,只知道吃和哭。但是在几年、十几年之后,你变成一个漂亮、聪明的家伙,这个家伙和原来那个小娃娃是同一个人,还是原来那个小娃娃变成了另一个人?是什么决定了人之为人——人的本质?人能否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人是不是自由的?

这些问题还可以与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思考:假如能够制造出一个外形与你相同的机器人,并将你的思想复制到机器人的大脑里,能否说现在有了两个你?

再引用书里的另一段内容:

“这只猫,他先从尾巴尖儿消失,最后只剩下笑嘻嘻的嘴巴,空荡荡的在空中停了好一会儿才不见。

爱丽丝心想:真奇怪,有猫没有笑,我看多了,有笑没有猫,我却是头一回看到。”

如果我们看到这里哈哈一笑的话,我们很可能就犯了“入宝山而空回”的错误。

想一想:

当这只猫慢慢消失的时候,猫的笑容在哪?笑容是独立存在的吗?笑容能独立存在吗?还有当你看这只猫的时候,你看到的是“笑”还是看到的是“嘴巴”?如果你看到的是“嘴巴”,为什么你会觉得你看到“笑”了呢?你知不知道你在看猫的时候,你的认知过程是什么样的?这只猫慢慢消失的时候,“笑”是什么时候不见的?

这就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在数量上一点点慢慢变化,什么时候变得性质完全不同了呢?

还有你能不能画一幅“没有猫的笑”,或者,你扭头看看妈妈,你能不能画一幅“没有妈妈的笑”?能吗?为什么不能呢?当你觉得奇怪的时候,你就开始进入哲学了。

03

一本挖开兔子洞的书

《爱丽丝漫游奇境》现在有许多翻译成中文的版本。首先推荐的版本是最早的中文版本,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翻译;其次是马爱农先生翻译的版本。

推荐的第三个版本,是张华先生翻译的。

这本书的翻译者张华先生本身是一位工程师,但是他花了20年的时间搜集各种资料——包括参考赵元任先生的译本——翻译和注释《爱丽丝漫游奇境》,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好玩。

周惠玲女士在为此书做的序里说:(我)感觉张华并不是为了跟赵元任先生一较高下,而只是因为“天哪,我好喜欢这本书,真想把他弄清楚”这样的心情,他翻译这个故事和写论文,都只是把喜爱的事物跟人分享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真正的哲学精神!

我们都知道“哲学”在西方的原意是“爱智慧”,但是“爱智慧”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好玩,如果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追求最高层次的幸福、快乐。张华先生翻译和研究这个故事的过程,就体现了这种哲学精神。

那这本书为什么叫“挖开兔子洞”?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就像造了一个公园,大家跑过来看一看,景色真美。但这个公园并不只有表面的漂亮,还有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世界,如果再蹲下去在草丛里边挖一挖,可能又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色。张华先生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带着大家一起去挖这个故事里的兔子洞。

张华先生是通过详细的注释来挖兔子洞的。

在书本的开头,爱丽丝拿到一本书,说“这本书没有图画,也没有问答,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没有相关的注释或者提示,那这个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但是实际上里边有个很关键的词——问答。

为什么爱丽丝觉得没有“问答”,书就没意思呢?

张华先生在这里对“问答”的注释,就帮我们挖开了一个“兔子洞”,让我们看到了以前的世界: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一种很流行的教学方法,叫“问答体”,就是提一个问题,然后回答,说出一个答案来。这种问答体的教学方式,在当时是被认为最有效的。当时有一类书就采用这种形式,这类书就叫“问答集”。

那么,如果再挖得深一些呢?为什么“维多利亚时代深信问答式教学法对儿童的记忆特别有效”?

我们又会在这个“兔子洞”里发现更久远的世界:

“问答”这个词可以联系到多年之前的古希腊。当时希腊地区的哲学家们平时主要干的的一件事就是“对话”——就是问与答。而使用“对话”最为出色的,就是苏格拉底,他靠着他的对话法,把当时许多被公认为有智慧的人问得发现自己原来是没智慧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法的精髓,就是在别人自以为知道的地方“挖兔子洞”——提问题。

比如有人说自己知道“正义”是什么,正义就是“诚信”。苏格拉底就问他:假如你借了朋友一把菜刀,答应朋友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归还。可是你的朋友疯了,过来索要菜刀要去砍人,你讲不讲诚信呢?这个人就迷糊了:讲诚信还菜刀,就变成了朋友的帮凶,不讲诚信不还菜刀,就变成了不正义的人,这可如何是好?

苏格拉底的这种对话方式能够通过让人变得“知道自己不知道”引发人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思想生长、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所以它被称为“思想的助产术”。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所有知识都存在于人的记忆里,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被遗忘了,通过正确的对话(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就是追问)方式,可以帮助人回忆起这些知识。在《柏拉图对话集》里,记载了他为了证明这个观点,通过不断的追问让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奴隶学会了对角线长度的计算方法。

直到现在,西方的小学到大学还在采取的一种主流的教学方法,就叫“苏格拉底式对话法”,这也是“问答体”的源头。

通过张华先生的注释,再加上像哲学家一样的追问,我们就可以从爱丽丝说的这句话时进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和两千六百年前的希腊。但是如果没有人带着我们去挖开这些兔子洞,或者我们不去挖开这些兔子洞的话,我们就无法进入故事中的世界,也无法进入故事之后的世界,同时也不会经历思想生长的过程。

从5月2日(周六)开始,安仁老师将用六节课的时间,带着大家挖开《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兔子洞,进入这个童话故事里的哲学世界。

课程安排

5月2日(周六):下午1:30-5:30。三节课,每节课1小时,课间休息半小时。

5月10日(周日):下午1:30-5:30。三节课,每节课1小时,课间休息半小时。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qif.com/dqjs/5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